如少阳、厥阴互为中气,阳明、太阴互为中气,太阳、少阴互为中气,以其相为表里,故其气互通也。《易》曰∶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喘而且虚,病为肺痹者,肺气不行而失其治节也。高揭长竿,梢必柔,即和缓弦长之义,是为肝之平脉。
痹病在阴,肉骨受之,故色冲而浊。“营卫之行,不失其常”者,经脉和也。
包络者,心主之脉也。分言之,则任行乎前而会于阳明,冲行乎后而为十二经脉之海,故前曰“广明”,后曰“太冲”;合言之,则任冲名位虽异,而同出一原,通乎表里。
脾阳不运,虚则寒生,阴气日凝,阳气日削,故见肠鸣、泄泻、腹痛等症。辛散甘缓,故发肌表;酸收苦泄,故为吐泻。
四变之动,脉与之上下。其数则周身上下、左右前后凡二十八脉,共长十六丈二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