未下之前谵语,必有内热烦渴之证,此为实病,宜下。若在血脉之中,止随脉以上下,而不左右相移,名周痹。
若肌表得暖,腠理开发,内热得泄,或得香热汤剂,津液行散,亦可暂解。右半多属气虚与痰,四君等补气之剂,并加竹沥、姜汁以行痰。
鱼骨在肚中刺痛,煎吴茱萸汁一盏饮之,则骨软而出。栝蒌仁、芩、连、青黛、山栀、二冬、竹沥、童便可用。
胃热致痛不可忍,连头脑,满面发热大痛,其齿喜寒恶热,清胃散。夫内伤脾胃,乃伤其气,外感风寒,乃伤其形。
宜泻木火,凉惊丸主之。大抵食在胃脘之上,未入于肠,故宜从上越之耳。
亦有虚者,阳气不足也。背后搐者,羌活、独活、防风、甘草;面前搐者,升麻、白芷、独活、防风、甘草;两旁搐者,柴胡、防风、甘草,右搐加滑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