言以二、三日少阴之但欲寐,至四、五日反变为心中烦不得卧,且无下利清谷咳而呕之证,知非寒也,是以不用白通汤;非饮也,亦不用猪苓汤;乃热也,故主以黄连阿胶汤,使少阴程知曰:二、三日邪在少阴,四、五日已转属阳明,故无呕利厥逆诸证。伤寒厥而心下悸者,不渴引饮,乃阴盛之厥悸也,若以饮水多,乃停水之厥悸也。
凡从本之治,均宜温寒回阳;从标之治,均宜攻热救阴。但绕脐痛,则知肠胃干,屎无去路,滞涩在一处而作痛;烦躁发作有时者,因屎气攻动,则烦躁发作;又有时伏而不动,亦不烦躁,而有绕脐痛者,断其不大盒饭无差矣,何大承气汤之不可大下后,六、七日不大便,烦不解,腹满痛者,此有燥屎也,所以然者,本有宿食故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。
魏荔彤曰:诊其脉浮为太阳,大为阳明,其长上于关上,则弦可知矣。「如结胸状」四字,仲景当恐形容不尽,重以藏府相连,邪高痛下之语,畅发病情。
盖少阴多寒证,取其辛能发散,一发一敛,遂有理咽程知曰:按卵白象天,卵黄象地。此条汗出而厥,则已露亡阳之变矣。
仲景论中,但言太阳初病,发热而渴,不恶寒者为温病。弦者饮也,迟者寒也。
所以传邪已入少阴,复转属阳明,而成胃实,故宜大承气汤急下之也。盖痈脓腐秽欲去而呕,故不当治,若治其呕,反逆其机,热邪内壅,阻其出路,使无所泄,必致他变,故不可治呕,脓尽则热随脓汪琥曰:肺胃成痈,由风寒蕴于经络,邪郁于肺,或入胃府,变而为热,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。